- ·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09/30]
- ·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09/30]
- ·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09/30]
- ·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09/30]
- ·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09/30]
- ·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09/30]
治疗嗓音病中医妙招多访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交流日益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的加重,嗓音疾病逐年增多,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为加强对嗓音健康的了解与重视,在4月16日“世界嗓音日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交流日益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的加重,嗓音疾病逐年增多,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为加强对嗓音健康的了解与重视,在4月16日“世界嗓音日”来临之际,本刊记者采访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第七人民医院中医五官教研室主任黄卫,请他为大家介绍中医防治嗓音病的方法。
黄卫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中医五官教研室主任,耳鼻喉科主任医师。从事耳鼻喉-头颈外科及嗓音医学临床工作20年,擅长各类喉癌切除、颈淋巴结清扫术、鼻窦镜下鼻腔及延伸手术、鼾症手术、中耳成形术等手术。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重要途径,信息的传递、情感的表达、观点的阐明大多需要通过语言。嗓音作为语言的主要承载体就显得尤为重要,优美的嗓音给人一种愉悦感,能够让交流更为顺畅,让拥有者更加自信,而嗓音出现问题则会给交流带来巨大的障碍。然而,生活中我们却常常忽视保护嗓子,出现干痒痛等症状也不重视,甚至得了“嗓音病”仍未察觉。殊不知,嗓音变化看似“小”问题,但也可能隐藏“大”毛病。那么,什么是“嗓音病”,得了嗓音病又该如何治疗呢?在“世界嗓音日”到来之际,我们就跟随嗓音病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第七人民医院中医五官教研室主任、耳鼻喉科黄卫主任医师一起了解相关知识。
多因素导致嗓音病高发
黄卫主任介绍,嗓音病指的是声带、喉部等出现问题而导致发音障碍,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嗓子干、声音嘶哑、说话费力、疲劳感、咽部异物感等。引发嗓音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发音滥用、用声不当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经常在嘈杂的环境中高声说话,喜欢尖叫,或长时间连续用嗓、清嗓等不恰当的用嗓习惯,以及抽烟、酗酒、熬夜、大量饮用咖啡及浓茶等不良生活习惯等。此类嗓音病表现为硬起音、嗓音发紧、音质不稳。此外,声带息肉、声带小结、声带白斑的发生,也与用嗓不当有关。两侧声带过度的碰撞摩擦会造成声带表面的黏膜层和黏膜下疏松的固有层组织增生肥厚,最终导致小结、息肉的产生。
2.局部感染与炎症:上呼吸道感染,如扁桃体炎、鼻喉炎、鼻窦炎、咽喉炎、支气管炎等,均可感染声带而影响发声。此外,其他一些特殊感染、真菌和病毒感染等也都可影响发声。此类嗓音病除了常见的声音嘶哑,还常伴有咽喉痛或发热、干燥或黏痰感,讲话费力等。
3.全身因素:常见有反流性喉炎、内分泌功能异常、神经源性疾病、风湿性关节炎和痛风性关节炎及外伤等。此类嗓音病除了声音嘶哑,还会有呼吸困难、吞咽障碍、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以综合治疗为主
黄卫主任提醒,以下人群需特别注意自己的嗓子:喜好烟酒、辛辣食物者,用声过度者,处在变声期者。近年来,喉癌发病率不断增高且有低龄化趋势,因此,年龄在40岁以上且声音嘶哑超过1周者应及时去医院检查,明确病因,对因施治。检查项目包括嗓音功能检查与评估、声部鉴定、电子动态喉镜及纤维喉镜检查。
具体来说,初步治疗可以嗓音训练及药物治疗为主,用药包括抗生素、激素、中药等;同时按医嘱进行雾化吸入治疗,还可进行离子导入、音频治疗等;需要时可手术切除喉部病变组织等。目前,临床上开展的外科手术方式和手段发展迅速,主要包括嗓音显微外科技术、含冷器械手术和CO2激光手术、声带注射填充喉成形手术技术,以及喉框架手术与喉神经修复技术。
中医治疗嗓音病有优势
黄卫主任介绍说,相比西医,中医在嗓音病的治疗和康复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当然,原则还是要辨证分型、对症施治——
对于火热上炎之实热证,如口干咽燥、咽喉肿痛、口腔溃疡,可选用冬凌草片、六神丸和万应胶囊。
嗓音病如属虚证,出现口干咽燥伴声音嘶哑,多选用养阴、生津、润喉之中药,以达滋阴润喉、益气扬声之目的。常用中成药为黄氏响声丸、金果饮、金嗓子喉宝,也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和生脉饮。教师和演员大多属用嗓过度、耗伤正气、宗气不足引发之声音嘶哑,此时应予养阴补气,每日可用生晒参2~3克、太子参4~5克共煎服,剂量不宜太大。
对存在声带小结、声带息肉者,常用中成药金嗓散结丸、金嗓开音丸和金嗓清音丸。它们的作用是活血化淤、养阴清肺、化痰利咽。此外还可选用丹参片、三七片和银杏叶片等。
文章来源:《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shzyydxxb.cn/qikandaodu/2021/0501/1123.html
上一篇:岁国医大师朱南孙的保健秘诀
下一篇:中医药防治代谢综合征血管内皮损伤研究现状